1.什麼是脛骨平台骨折

脛骨平台(Tibial Plateau)位於脛骨最上緣,屬於膝關節下半部,與其相連結的是股骨內外髁,由於此處正好是下肢承重的樞紐,如果發生骨折,除了骨頭本身之外,膝關節週邊的軟組織也可能伴隨受傷,例如前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半月軟骨、關節軟骨等等,受傷的患側將長達6~12週完全無法承受體重,必須等待骨折處癒合良好後,才能慢慢逐漸恢復下肢承重能力,由此可推知此類傷後的恢復期需要較長的時間,術後物理治療亦需要相當耐心與毅力。

造成脛骨平台骨折發生的因素,有包含垂直方向壓力、旋轉方向扭力或是直接撞擊衝力等等,最常見受傷原因為車禍意外,不論是直接撞擊或車輛扭曲擠壓,甚至車輛倒下壓傷都有可能造成骨折,另外快速自高處掉落或是跳躍落地瞬間,膝蓋呈現完全伸直的狀態,也有可能造成壓迫性骨折(compression fracture)。

骨折後症狀包含膝蓋明顯疼痛且腫脹,受傷側完全無法承受體重,並感覺膝蓋異常僵硬。

 

 

2.脛骨平台骨折分類

診斷上以醫學影像(X光片或是核磁共振影像)為主,目前臨床上最普遍使用的分類方式為Schatzker classification system,此系統依據脛骨受損部位將骨折分為六大類

 

類型一:脛骨平台外側骨折,沒有壓迫性骨折。

類型二:脛骨平台外側骨折伴隨壓迫性骨折。

類型三:脛骨平台外側或是中間壓迫性骨折。

類型四:脛骨平台內側骨折。

類型五:內外側同時骨折。

類型六:脛骨平台橫向骨折,平台與骨幹本體分離。

 

前三類型的骨折大多發生在低能量外傷(Low energy injury),例如跌倒、持續性或衝擊性運動(溜冰、滑雪)、跑步等等
後三類型則多發生在高能量外傷(High energy injury),例如機車或腳踏車意外事故,易造成複雜性甚至開放性骨折

 

3.骨折後處置方式

根據骨折嚴重程度,可分為無位移骨折和有位移骨折。

無位移骨折
指的是骨頭與關節彼此排列位置沒有改變,通常是只有骨裂的情形,此類骨折只需打上石膏或是穿戴功能性護膝保護(Functional Knee Braces),再搭配物理治療即可,在前三個月骨頭還未完全癒合的情況下,步行時可能需要輔具保護。

 

 

而若是位移型骨折,表示骨頭或關節的位置已經跑掉,就一定需要經由手術的方式,將錯位的骨頭復位,並打上鋼釘或是鋼板固定位置,一方面支撐住斷掉的骨頭,另一方面有利後續骨頭癒合正常,也因為此類型骨折較為嚴重且複雜,因此後續的物理治療復健過程,自然需要更全面的治療計畫以及較長的復原時間。

 

 

4.手術後會有哪些不適症狀

術後你通常會感到膝蓋週邊非常疼痛,並經常伴隨腫脹,還會感覺膝蓋整個異常的僵硬,關節能夠活動的角度大幅減少,另外還會發現大腿肌肉快速萎縮,大腿肌力與動作控制能力變弱。術後6週以內週患側腳完全不能承重,必須等待骨頭癒合良好,才可根據醫師指示逐步練習承重,一般來說在術後12週才可完全承重。

 

5.術後物理治療

術後物理治療開始的時間點越早越好因為物理治療能幫助你降低疼痛、消除水腫及膝蓋僵硬感、增強肌力以及回復關節活動度最理想接受物理治療的時間點為術後隔天即可開始,並在出院之後持續接受物理治療,每週兩到三次,除了直接提供的治療內容之外,更重要的是正確衛教讓你知道回家後要如何照顧自己及執行安全正確的運動訓練。

 

恢復前期(術後1~6)     每週3次物理治療

治療目標

降低疼痛消除水腫

增加關節活動度

增強大腿及小腿肌力

增進肌肉控制能力

增加髕骨(膝蓋骨)活動度

運動治療

膝關節主動及被動彎曲運動(彎曲至90度)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膝關節完全伸直)

直膝抬腿運動

腳踝擺動運動

髕骨關節運動

下肢伸展運動(大腿後側肌群及小腿)

橋式運動(未傷側髖部肌力訓練)

徒手治療

髕骨關節鬆動術

徒手增加關節彎曲角度

膝關節目標角度

彎曲:90

伸直:0

特別注意事項

下肢承重:6週以內受傷側不可承重(站立時可輕觸地面維持平衡)

護膝:功能性護膝須穿戴6週時間,並維持膝關節彎曲不超過90度設定

 

 

恢復中期(術後6~12)   每週2~3次物理治療

治療目標

回復正常膝關節活動角度

回復正常步態(使用輔具情形下)

增進下肢肌力(臀部、大腿前後\內外側)

完全消除疼痛與水腫

運動治療

膝關節主動彎曲運動(彎曲至90~135度)

進階下肢肌力訓練(針對臀肌、大腿前後及內外側)

橋式運動

棒式運動

站立顛腳運動

水中行走運動

室內健身單車

徒手治療

髕骨關節鬆動術

徒手增加關節彎曲角度

膝關節目標角度

彎曲:130度~140

伸直:0

特別注意事項

下肢承重:在諮詢過醫師後,可依據下列時間逐步恢復。

    8週~腳趾輕觸地面

    9週~25%

    10週~50%

    11週~75%

    12~100%

護膝:可於6週後移除,但在還未能100%承重前,須使用輔具(腋下拐)協助行走。

 

 

恢復後期(術後3個月~6個月) 每週1~2次物理治療

治療目標

正常膝關節活動度

受傷側肌力回復至80%(與健側比較)

正常步態

肌力訓練運動

高階下肢肌力訓練

本體感覺訓練

核心肌群訓練

深蹲

硬舉

弓步蹲

平衡訓練運動

心肺功能運動訓練

跑步、游泳、飛輪

 

返回運動期(術後6個月~12個月) 

目標

返回運動

肌力訓練運動

高階下肢肌力訓練

本體感覺訓練

協調性訓練

功能性訓練

心肺功能運動訓練

跑步、游泳、飛輪、拳擊有氧運動

 

 

6. 總結

脛骨平台骨折發生在脛骨最上緣,造成骨折常見原因包含有車禍意外、自高處摔落、跳躍落地不慎等等。骨折簡單分為無位移與有位移兩種,無位移骨折可用石膏或是功能性護膝固定保護,再配合物理治療處置。有位移骨折因為情況嚴重,需要進行開放性復位(open reduction)及內固定(internal fixation)手術,利用鋼釘與鋼板將骨頭復位並固定,以利後續正常癒合。此類型手術過後,需要長期且全面性的物理治療處置,才能完整恢復膝關節的原有功能,大腿肌力、關節活動角度、正常行走步態、跑步、跳躍、重新返回運動等等。

 


 

 

治療前期居家運動:

 

 

 

參考資料來源:

http://www.physio.co.uk/what-we-treat/surgery/knee/tibial-plateau-fracture.php

http://www.mammothortho.com/pdf/tibial-plateau-fracture-crall.pdf

arrow
arrow

    羅ㄧ強物理治療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